English

米梯奥拉的修道院

1999-04-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这些苦修者慨然抛弃了世间上的荣华富贵,并毅然斩断儿女间的万缕情丝。米梯奥拉自然成为与人间隔绝的至境。他们把美好的韶光无悔地奉献上帝,青灯黄卷下的生命也就不会显得太过漫长。

10月25清晨在德尔菲朝拜雅典娜庙之后,即向米梯奥拉进发。黄昏降临,在浓淡相间层层迭迭的西天云霓之下,一些富有形态之美的山体渐渐进入视界,预示着目的地已近在眉睫,但其实它们本身并非米梯奥拉。我们决定先在卡拉巴卡城南的一家酒家歇息,以解除一天奔波的疲劳。

次日拂晓,汽车在穿过酣睡之中的卡斯特拉基小城之后,往东进入米梯奥拉山区。公路之蜿蜒,犹如盘踞在黑色石林中的一条巨蟒。已是金秋季节,加上地气清冷,车窗外的林木梢头已经渐显醉色,有的枝叶甚至濒临凋零。在树林间隙的丘陵中,时时出人意料地窜出庞大得上可摩天的黑色石山。快速行车中的初游者,被这些似乎刚从千万年的昏睡中苏醒的群山所震慑。那些奇形怪状触发人们丰富的想象,似战马嘶空,似困兽犹斗,似失路英雄仰天长叹,又有似来自天外的一队联袂老翁,此起彼伏,其气魄远非云南石林可比,但又缺失阳朔、武夷的秀媚,只有用雄奇两字差拟摹写。

米梯奥拉位于特沙里平原的北端。它和翠卡拉平原大约形成于六万年之前。此地早先有一片封闭的湖泊,后来湖水冲决了奥林匹斯和奥莎之间的潭碧谷,再一举浩浩荡荡地汇入爱琴海、美丽的特沙里是希腊人最早的繁衍处。荷马史诗中曾提及,翠卡拉人参加了特洛伊之战。史书还记载说,医神阿斯克列平曾在翠卡拉卡居住,和弟子们切蹉医术形成学派。

在米梯奥拉石林中,许多几百米高的陡峭山峰傲然地屹立于莽莽的下界和净碧的上苍之间。仰望苍天,渺小的人们禁不住惊叹造化的神功,而这些令人头晕目眩的天柱似乎可与造物主相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在许多悬崖的峰巅看到修道院建筑群落。这些红瓦白墙的构造和巨石浑然一体,从阴冷的峡谷上视,真是惊险万状。尤其令人胆战心惊的是那些凭空临虚的似乎摇摇欲坠的木质阳台。迄今为止还有六所修道院供苦行者居住,并开放予朝圣者崇拜。它们命名为大米梯奥拉(又名基督变容),圣·瓦朗姆,圣三一,圣·斯蒂芬首位殉道者,圣·尼古拉斯·阿那帕沙和卢莎诺。此外还有十六处已坍毁不宜居住的修道院,任凭时光的无情摧残。这些修道院在这些相隔有万丈深渊的诸峰之间作相互呼应之势。

我们还能在绝壁上看到许多洞穴,这些地方显然是苦修者栖身之所。通常是用木材插入洞穴,再延伸到虚空,之下用木棍斜撑在崖上。上下临近的洞穴借悬空的木质软梯作交通。与自然的巨构相比,这些人工的营造显得如此之柔弱,长年栉风沐雨,早已腐朽不堪。可想隐居者攀援之际,若非提心吊胆,定将生死置于度外了。

这些修道院始于何年早已无从考察。在拜占廷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刻此地即有苦行者修道。十一世纪已有僧侣和隐居者住在洞穴和密室之中,他们逢礼拜日和重要节日才返回到社区里来。直到十四世纪才在巨石上修成第一座名叫普拉提里托斯的修道院。它君临于613米海拔的高度,比卡拉巴卡城高413米。营建这座修道院的僧侣把该峰称作米梯奥拉,取羽化登仙之意,现在成为整个石林的名称。随后的几世纪僧徒日众,修道院的数目和规模也随之扩展。十七世纪后又逐渐衰落,迄今留下了六座完好的以及十六座毁圯的。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大米梯奥拉亦称作基督变容的修道院。这是对游客开放的最北面的一座,最古老、最宏大也最重要的一座。我们在大米梯奥拉山东面下车,和修道院的东面由峭壁上凿出的入口山洞隔着十米宽的深涧相望。成百间教堂僧舍建在石山上。它们主要集中在山顶的南半部,约大约百米见方的面积。山体向北面延伸里许,俯瞰着绿色的平原,背景为远山,其皑皑的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眼前是从悬崖中部垂直向上用砖石砌成的近百米高的城堡。城堡壁上有几眼?黑的窗口。它的顶层是阁楼,其外延的阳台,临于深涧之上。

这些苦修者慨然抛弃了世间上的荣华富贵,并毅然斩断儿女间的万缕情丝。米梯奥拉自然成为与人间隔绝的至境。他们把美好的韶光无悔地奉献上帝,青灯黄卷下的生命也就不会显得太过漫长。可惜这些精神的自足者在上帝宠召之前还得延续其肉体生命,修道院前后的贫瘠空地上种植了一些果蔬,但是显然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存。他们只得万分不情愿地留下一道与尘世连通的途径。这就是这座阁楼的用途。

在1923年修成面前唯一的入口石桥之前,人们要下山补充给养,可以坐在一根几百米长的悬索终端的大网兜上,在阁楼的边缘由绞车缓缓地释放到洞底。一位僧徒在阁楼地板上绕着绞车旋转的同时,而网兜中的另一僧徒则两手攀着网绳怡然趺坐,只凭一根悬索升天落地。一旦绞车失灵或绳索腐朽,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另一种交通器械是阁楼旁的软梯。它们在崖间摇荡,通常是几节相互援引,无人使用时即缩进或吊起,其惊险程度决不亚于悬索!这里所有的修道院都毫无例外地与世隔绝,只余下软梯和悬索用作补给。试想一下,在千山万壑之巅是众多的餐霞饮露的修道院,而每座修道院都垂下悬索和软梯,这些僧徒藉此以平步青云,直登天界,瑞云朵朵,仙乐飘飘,这是米梯奥拉何等的境界。

可以预料,在远古时代若在山上储存足够的食物,外人根本不可能攻占。可惜这种奇特的交通方式效率如此之低,以至于有的寺院在建造之初,光是运输建材即花费了二百年之久!

在飕飕的山风中跨过深涧上的石桥,即进入城堡下的人工的洞穴。再沿着紧贴绝壁凿成的一百多级险峻的石阶,几经周折才得到阁楼。这些石阶外侧为半人高的山石护手,攀登者可保安全无虞。在阁楼上,人们可亲眼目睹绞车的运作,一位僧侣邀请我们尝试利用这种古老交通下山,意志薄弱的我众,无人敢以回应。甚至也不敢前往阳台凭栏远眺。

这座修道院中最精美的古建筑是中心教堂,它是献给基督变容的。教堂的穹窿以及四周墙壁上饰满了圣母和圣经里的许多故事。这些壁画的年代是在文艺复兴之前,人物表情充满了神性,绝少后代的人本气息。金色的壁画和红色的烛光相互辉映。在人们专注地聆听神职人员讲解之时,我顺便来到修道院南的花园,此处果树飘香,鲜花怒放,四周围以木栏,内筑—朴素的小亭。亭翼之下万丈深渊,不敢俯视,只有几只小鸟在自由飞翔。此时阳光明亮,空气清澄,群山万壑静寂无声。东南方的瓦伦姆寺雄踞在一座虎虎生威的险峰之上,由于能见度极好,虽然相距几百米,仍然显得近在咫尺,钟磐之声相闻似的。更遥远的圣·尼古拉斯·阿那帕沙寺也明晰可见。我们肯定是离开尘嚣的市区相当远了。

人心是很奇怪的。面对眼前赏心悦目的奇景,我忽发奇想,如果时值风清月明之夜,或者风狂雨暴之际,任凭雷电在群峰之间肆虐,生命的感受一定更加淋漓尽致。

参观完基督变容寺,即前往六寺最南端的圣·斯蒂芬寺。车行山道中,可见到路右下方山谷中冠于一座孤峰之上的卢莎诺寺,寺基的巨石恰恰仅足以支持该寺,人们必须跨越两座凌空的白色石桥才能进入寺门。

圣·斯蒂芬寺可以讲和人间最接近了,当人们从翠卡拉方向往卡拉巴卡遥望时,即能领略其君临天下的雄姿。与其他寺院不同之处还在于,跨过一座石桥不必拾级而上,即进入寺院。这里已是石林的尽头,这些灰黑色的山峰群体似乎在向特莎里绿色平原竞发之时,于此处被突然阻厄住。在寺南的花园环视,西面是繁华的市区,红瓦黄墙的民居延伸远去,和山脉河流融成一片。在圣·斯蒂芬隐居的全是修女,而基督变容寺则全是修士。

从圣·斯蒂芬北山可目睹它的全貌。山体上至今还悬有数根软梯以及流水的印痕。在北面呼应的是圣三一寺,登山之道是在绝壁的缝隙中人工凿成的几乎垂直的石阶。

离开米梯奥拉的山路相当和缓。午后即赶回雅典。归途的左方有一处巨大的海,隔海是希腊第二大岛厄维亚岛,海湾的尽头即是遐迩闻名的马拉松镇。

(注:本文是作者1998年游历希腊时的抒怀散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